我为群众办实事| 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对15宗小型水库开展“大量身”“大整容”“大管护”争创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始终坚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抓创建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的机遇,将全区水库收归区级统一管理,使15宗小型水库结束了数十年“缺养护、缺管理、缺经费”的尴尬局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该局对15宗小型水库开展“大量身”“大整容”“大管护”,着力提升水库的坝容坝貌及管理水平,逐步构建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智慧化的小型水库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大西坑水库被改造为群星公园,每天都吸引上千市民前来锻炼身体
一、“大量身” 在行走中摸清底数
摸清底数,为15宗水库“大量身”,是蓬江区争创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的第一步。两个多月以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充分利用下班、节假日时间,接连走访15宗水库下游的10多个村委会,走访群众200多人次。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常态中,该局切实了解水库养殖现状、水质现状、群众需求、水库管理现状等情况,还专程拜会有丰富水利经验的前辈、专家和高校学者,在深入交流中,听取良言,采纳良策,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确保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创建工作措施行之有效。
蓬江区现有15宗小型水库,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标准低、施工工艺落后的问题,且距最近一次除险加固已有10年之久。虽然这15宗小型水库基本满足防洪标准规定,但仍存在设施陈旧维修养护不系统、大坝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标准、水库管理经费不足等各类问题,特别是前几年遭受多个超强台风的连续袭击,小型水库短板明显,安全度汛仍是心头大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于天。小型水库管理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政策一推出,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第一时间响应,全力以赴开展创建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工作。伴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常态化巡查、维修养护、隐患解决等机制日益完善,一套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自适应、可迁移的高效管理制度正在加速形成。
二、“大整容” 在整治中“修容改面”
以防洪、农业灌溉、景观用水为主的小型水库,对蓬江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深入水库一线“摸排”的过程中,年久失修、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补足短板,为小型水库来一场“大整容”,是蓬江区争创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的第二步。清退“非法养殖”,促河库水质大提升。今年4月底,区委、区政府高位推进,大力开展“大战60天 冲刺Ⅳ类水”攻坚行动,并制定《江门市蓬江区河库水质提升工作方案》,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积极响应行动,一方面对库区水产养殖、家禽养殖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另一方面对全区15宗水库第一重山等重点区域的桉树林进行改造,防止大面积水土流失。
在本次水库整治行动中,因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反复沟通劝说,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保护水库安全,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水库养殖户逐步清退。目前,蓬江区河道生态逐步得到恢复,全区河湖水质持续改善,小型水库水质基本达标。
整治坝容坝貌,促水库配套大提升。在创建过程中,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对15宗小型水库进行检查,安排资金对存在问题的水库进行整治,包括修缮管理房,更新必要的办公设备和生活设施,改善办公、居住条件,确保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有保障,还对水库坝面进行硬化处理,提升坝容坝貌,使水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凤飞云水库坝面整治前后对比
三、“大管护” 在改革中升级蝶变
自深入开展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坚持样板引领,以点带面,迅速在全区铺开推进,水库管护主体、管护人员和管理经费得到全面落实,初步建立健全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到目前为止,全区15宗小型水库坝容坝貌提升、管养房修缮、制度上墙、标识标牌设置、防汛物料配备等均已完成,全区小型水库的管理水平和形象面貌有了明显提升。这场自上而下的“大管护”体制改革,实现了小型水库管理由粗放式到精细化、由传统式到智能化、由封闭式到开放化的三重蝶变。
(一)管理升级 由粗放到精细
创建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工作是一场管理大升级,由粗放到精细,管护责任更明确、管护标准更具体、管护模式更专业多元。
1、区级部门统一管理,管护责任更明确。目前,全区15宗小型水库均已完成了确权发证,划定了管理范围并埋设界桩,明确区政府是全区小型水库管护的责任主体,各镇(街)人民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区财政局每年将安排预算资金用于水库管护经费,全区15宗小型水库有了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
2、制度不断完善,管护标准更具体。随着15宗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方案的推出,水库管理有了具体的标准,水库值班制度、运行调度规程、巡查制度、应急预案、人员转移路线图等,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补充完善,并且全部上墙。
水库管理站制度上墙,整洁有序
3、探索引入第三方,管护模式更专业多元。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在全区推行水库物业化管理,引入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具有管理机制优、专业水平高、维修养护勤等优势,尤其是管理方面,水库收归区级统一管理之前,多由村里退休的老同志管理,对水库隐患的巡查和隐患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缺乏专业的知识研判,而引入的第三方管理机构专业队伍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二)手段升级 由传统到智能
现在全区所有的水库坝面上都能看到一个像电线杆一样的设备,它便是水雨情测报装置。装置上面安装的遥测终端机,可以进行水位、雨量、图像和渗流量监控,现场数据通过网络信号传输回系统,实现了水库水情、雨情、图像及渗流量等实时监测数据全覆盖。水库管理人员只要登录“广东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平台”APP,即可了解全区各水库基本情况和水雨情动态监测数据。一旦水库接近或超过汛限水位,系统后台的水库管理人员立即通过系统向“三个责任人”发出紧急警报信息,要求切实履行职责,落实各项防御措施。除了可以远程监测雨情,现在全区所有的水库还可以使用粤坝卫士、“平安小水库”移动巡查APP软件,实时掌握水库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而且可以将工程资料文档电子化,提升水库管理效率。
通过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全方位提升水库管理水平,增加水库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为水库正常运行和应急抢险保驾护航。
(三)功能升级 由封闭到开放
一座水库,不仅只有防洪、农业灌溉等功能,不少水库还衍生出休闲旅游等的功能来,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风景优美的郊野公园。
兰石公园有着广阔的水域、山林面积,可以让广大市民纵享原始风貌的湖光山色。兰石公园是在原有兰石水库的基础上,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建设而成的。目前,兰石公园新建了公园停车场、1.56公里长的上库路、铺设沥青路面的兰石路和2.8公里长的环湖路,沿线还有观景平台、亲水栈道、凉亭、公厕、休息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现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将继续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实践的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巩固创建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工作的成果,并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库现有特点,对有条件的水库进行活化升级利用,如乡野环绕、地势平缓的公坑水库可以建成垂钓基地,靠近江门大道的鲤鱼山水库可以改造成野营基地,靠近市区的六联水库可以改造成郊野公园等,既可增加人民福祉,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蓬江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