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以乡村运营为杠杆 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蓬江区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市级乡村运营先行先试典型村培育为契机,加强对上巷村乡村运营工作的业务指导,结合上巷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情况,加强对乡村运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立足杜阮凉瓜核心产区优势,通过党建领航、产业筑基、治理赋能,推动上巷村实现从“经济薄弱村”到“乡村振兴样板”的华丽蝶变。
一、基本情况
上巷村位于杜阮镇中部,江杜路与迎宾大道交界处,面积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5人,338户,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杜阮凉瓜的核心产地之一。2022年至2024年,上巷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20万元跃升至602万元,年均增长超40%,先后荣获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12项省级荣誉。
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活运营核心动能
蓬江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推动成立蓬江区首个产业链党委——杜阮凉瓜产业链党委,打造种植链、销售链、服务链,推动链上资源高效配置、村企互利共赢、产业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四位一体”模式下,杜阮凉瓜产业实现了产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种植户由26户增至100户以上,种植规模扩大到135亩,建设现代化杜阮凉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凉瓜提质增量。同时推动杜阮凉瓜产业链党委上中下游的29家党组织结对共建、协同发力,打通凉瓜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文旅、金融服务等各环节,持续将党建引领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以点带面,推动形成杜阮优品,为杜阮凉瓜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三产融合增值
指导上巷村以杜阮凉瓜为核心,打通“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全链条,让“小凉瓜”成为“富民大产业”。一是抓一产提质扩面,筑牢产业根基。通过在上巷村凉瓜专业合作社内部实施“四个统一”(统一挑选、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统一包装),实现杜阮凉瓜单价从5元/斤升至16元/斤;通过“流转+抱团”模式整合零散土地,建成30亩现代化大棚基地,引入自动喷淋、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产量提升50%以上;与顺丰速运合作降低物流成本25%,打通“田头到餐桌”快速通道。二是抓二产延伸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富民工坊”,开发凉瓜饼、凉瓜蛋挞、凤眼果酥等60余种加工品,每月为村集体增收超5万元,带动15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与企业共建,推出凉瓜化妆品和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从“卖农产品”向“卖商品”升级。三是抓三产融合赋能,激活消费市场。开发“杜阮凉瓜研学路线”,2024年以来接待游客超1万人,带动周边餐饮增收25%;绘制美食旅游地图,打造“彩虹道”餐饮一条街,引入30家特色食店;联合椿江公司运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一店一菜”视频超40条,累计转发量20万次,吸引5000余人关注,实现“线上引流、线下转化”。
三、盘活闲置资源+数字治理,拓宽运营路径
着力打破资源制约,以创新思维破解乡村运营难题。一方面,指导上巷村盘活闲置资源,培育新业态。计划将1800平方米闲置厂房改造为凉瓜食品加工厂,延长产业链;盘活低效林地,打造凤眼果经济林,累计种植凤眼果树6000棵,预计成熟后每年为村增收200万元;盘活村民闲置农房,打造文化墟街、富民汤馆店、乡村茶空间,村集体以资金入股按营收分成,村民获得租金收益。另一方面,推进数字乡村助力产业发展,实现“数字治理+线上产业多元化”,提升运营效能。在村内安装49路监控摄像头,建成包含智慧党建、网格治理、智慧产业等5大板块的乡村治理平台;深化“粤居码”应用,应用试点出租屋AI管理系统,实现涉出租屋零警情、近年无刑事案件;设立“凉瓜法庭”“榕树头”调委会,创新“品凉瓜茶+调解”模式,化解涉农纠纷20起,建立“检察+N”品牌保护机制,办理知识产权案件4宗,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将数字乡村建设与“土特产”产业发展融合,实现“土特产”线上销售一产、联动二产、延长三产的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相关附件: